- 范文正文
-
0 调研方式
针对学生的调研主要采取直观感受、面对面交流和问卷三种形式。本次调研共收集问卷85份。以下调研报告以问卷数据为主,穿插和学生的交流感想。
1 学生生活情况
由下图可见少数民族学生占总人数大多数。汉族和彝族学生最多。
按照已有的85份问卷数据统计,仅有11个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当地平均每个家庭有3.4个孩子,其中1.46个男孩和1.95个女孩,女生数大于男生。与预期的重男轻女现象不符,这可能是因为夏令营中女生数量多导致的。
平均每家有1.3人外出打工,不少家庭甚至是父母都背井离乡。可见外出打工是十分普遍。在政府大楼里还专门设有“留守儿童咨询室”(尽管那个房间大门紧闭,似乎徒有虚名)。一些孩子的愿望是快点到春节,因为只有春节才能和外出的父母、姐姐团聚。
由下图可知大部分孩子每天都要帮家里做事、带弟妹。他们不怕艰苦,勤劳肯干的特点是由他们的家庭培养的。在学校里,打扫食堂、择菜、打扫厕所等都是学生常做的事。
2 外界信息来源
当问及如何获取外界信息、如果了解外面的世界时,71人都选择了“电视”,仅有5人提出自己亲身去过外界。他们的信息来源见下图,主要依靠电视和周围人的描述来了解外界。由于网络和电脑还不很普及,他们也不常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这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他们对外界的片面认识。
图 4 去过的最远的地方
上图是孩子们去过的最远的地方,大部分孩子始终呆在贵州,部分孩子去过东部沿海城市。一些孩子去过云南和浙江,大多是由父母带去的。去浙江的11人里有2人是参加夏令营去的浙江,其余是陪父母去的,可能是父母在浙江打工。
见识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交通不便。在前往上述地点时,82人里有37人借助火车,不足一半;仅6人乘过动车或高铁;仅4人乘过飞机。
由于大多没有亲自见识到外面的城市,他们对于外界的想象有时候会十分片面。问卷的问答题部分显示,几乎所有孩子都认为外界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但是空气质量远不如山里,实际上外界许多城市空气也很好。有孩子认为“山里下了雨也不淹,外面的世界很容易被淹没” “外面容易地震”“外面的卫生环境不如这里”。这显然是看了过多负面新闻的结果。有孩子指出山里与外界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大学”“没有公园、动物园”,这反映了他们对文化生活环境的追求。有孩子指出“山里人心不坦率”“外面的学生大方、活泼”,说明他们的观察点由“环境”转向了“人”,他们意识到了山里山外的社会在精神层面上的差异。
见识的局限也意味着他们在性格、习惯上的缺陷。当我们围坐在一起聊天时,其实只是一两个爱说的女生在不停说,其他人都沉默着,不时说两句悄悄话。在风采展示准备会上,也只有一两个人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其余人或沉默,或窃窃私语。在这种情况下私下交流是不太礼貌的。
可能因为过于想了解别人的励志故事,孩子们喜欢缠着支教队员聊天,有时甚至威逼队员们作出类似于晚上去宿舍陪她们聊天、唱歌的承诺,使一些队员无暇做其他事。这反映了他们对与来自其他地方的人的交流的渴望。
3 求知欲和教育水平的矛盾
当地学生在学习上很有上进心。
仅有两名学生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所有家长都相信“知识改变命运”。
由下图可看出孩子们大多每天课后会花1到3个小时学习。平均学习时间为2.1小时,男女生差异几乎为0。这里的孩子学习很刻苦,有的在放电影时还在做题。他们也不看什么课外书。课余时间只用来打球、打乒乓。他们的努力让我们自愧不如。但是即便如此,他们或许也很难出成绩。师资的不足和对学习方法的误用也许是最重要的两个原因。
下面左图显示学生期望得到的最高学历,右图是家长期望孩子得到的最高学历。家长的期望中本科所占比例更高,可见家长更加务实,不像许多学生期望读到博士。在问卷设计中,该问题没有设置“中专”“大专”“技校”等选项,所以这个问题的数据不完整。但总体上可以说明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期望获得高学历,成为知识分子。
上述情况表明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希望能通过学习来改善生活,但是与此矛盾的是,大部分孩子晚于正常年龄上学,辍学在这里也很常见。
按照6或7周岁读1年级,则4年级应为9、10岁,2004、2005年生则为适龄,以此类推,8年级应为2000、2001年生。由下表可以看到各年级非适龄学生人数,每个年级几乎都是大部分学生大于适龄,甚至有比适龄大4岁的。可见当地孩子晚读书的情况很普遍。
男生29人和女生51人中各有8人在适龄。女生适龄率15.69%小于男生27.59%。可见女生晚读书更加普遍。汉族32人中有5人适龄,比率15.63%
略小于少数民族11/60等于18.33%。可见汉族家庭并不比少数民族家庭就更重视教育。
下图显示有78%的学生表示身边有同龄人在高中阶段辍学,二初中和小学的辍学常见率稍少。昆寨中学办公室墙上的一些考试数据显示,七年级352人,八年级302人,九年级255人。三个年级人数逐年减少,原因不得而知。几乎每次实际考试人数都少于全年级人数,缺考原因里有生病的,有读中职的,也有是辍学的。昆中约有教师58名,师生比例符合正常的中学师生比标准。
当问及身边是否有同辈的人考上大学时,82人中又21人表示没有。联想到我们问政府工作人员当地每年能出多少大学生时,对方答非所问。可见大学生在当地还不是很普遍。
涉及家庭和学校条件能否满足求知欲时,由下图可知仅有11%的学生表示总可以满足。可见学生的学习欲望受到环境的极大限制。
尽管如此,仍有80%的学生希望学校能交更多、更难的内容。
4 需求
由下图看出学生最希望得到的东西有“联网电脑”“大城市旅游计划”等等。有点出乎意料的是,有10名学生提出想要点读机、学习机。这种我们看来无用的东西却备受孩子们青睐,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受电视广告影响。孩子们对课外书的需求低于教辅用书,甚至有人直接提出要“中考模拟卷”。一方面说明孩子们读书过于死板、功利,过多关注课内用书;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在给贫困地区捐书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少捐课外书,多捐教辅用书。
下图反应了已有的五个选项中,学生最希望学校得到什么。尽管在我们看来学校的桌椅、黑板都还好,建筑也还好,但是仍有许多同学要求修整建筑。尽管学校已有机房,但学生们似乎没用过机房,仍然希望有新机房。对电脑的需求无论在学校角度还是个人角度都很明显。
有学生指出需要实验器材,但是实际上学校配备了豪华版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实验器材散乱的堆放着。有的孩子拿着载玻片玩。可见他们缺的不是实验的硬件设施,而是实验课。
然而从我们的角度臆想一些学校需求的东西显然是不全面的,因此,下图显示的学生提出的希望学校增设的东西更有参考价值。资助贫困生被很多人提及,本支队现也着手开始统计贫困生名单。上图显示学生对教师数量有更高需求,下图则显示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教师质量也十分重要,尤其是优秀的电脑、英语老师十分稀缺。
根据以上三张图,其他支教团队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实现进行粉刷、施工培训,为学校进行适当装修
2、 募捐尽可能多的电脑,新建机房,给教室配备电脑
3、 寻求赞助,带孩子们去其他城市看看
4、 寻求赞助,资助贫困生
5、 捐更多教辅用书、体育用品
6、 支教过程中增设电脑课、英语课、实验课
5 总结
这里的学生平均每人见过2.3次支教,几乎所有学生都希望有更多人来支教。足可见当地支教之盛行。昆寨中学几乎每个暑假都会举办夏令营,这是一种变相的向孩子传递外界信息和价值观的方式。尽管支教如此盛行,以至于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已经参加过3、4次夏令营,但是当地教育水平现状仍无法得到本质上的变化,连潜移默化的细微变化可能都没有。校长指出,夏令营刚结束,孩子们会很用功,过了几个月,可能又恢复原样。支教带给孩子们的影响短暂到无法延续到下一年的支教。上一次捐赠的书、电脑也很难持续跟进它们的使用情况。这一方面启示我们要坚持下去,把支教延续下去,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反思坚持支教的意义。支教的力量如同杯水车薪,无论单次支教还是长期支教。真正把当地经济发展起来才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教育质量。
-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作品部分转载于互联网,旨在为网民提供阅读参考,若《大学生暑期支教后期问卷调查数据 【调研学生组-问卷分析】》一文涉及版权问题,或原作者不同意本站转载您的作品,请通过页面底部邮箱告知我们;因为本站编辑人手有限,而部分文章作品原出处也无从考究,所以若没注明本文出处或转载到本站请您谅解,感谢您的包容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