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文正文
-
国产的电视剧,我比较喜欢《大宅门》里创业型的白景琦,其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传奇一生颇有看头,处处洋溢着不拘一格、天地任我行的豪情,很能激起男爷们的“尿性”。纵观白景琦的成长和创业历程,显赫的家庭和所处社会背景固然重要,但少年白景琦的家教环境、教育方式对其也影响至深。
这部剧有这样一出戏:顽劣成性的“熊孩子”白景琦受教于季子布“季先生”,几番整治先生不成,白景琦抽出随身利刃捅向先生,季先生眼疾手快,一招擒拿术令景琦胳膊脱臼,动弹不得……老管家见状疾报“二奶奶”,“二奶奶”出于母亲的本能,小跑着奔向学堂,显然要去跟先生“理论”。擅自“体罚”学生的季先生,此时无疑是惹了“官司”, 放在今天将极有可能被“辞退”“吊销教师资格”或因涉嫌触犯法律被判刑。“二奶奶”跑到半道停住脚,转身进了厨房,亲自下厨为这个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季先生做了两个拿手菜,饭桌上亲自斟酒敬先生一杯。“二奶奶”有礼有节、独具“大家”风范的智慧女性形象跃然而出,不由得让我们心生钦敬之情。
这出戏反映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带有典型的传统性。“娇子如杀子”“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都比较认可惩戒手段在一个孩子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过去的“大户人家”,大多家规严厉,晚辈稍有越轨,往往“家法”伺候。孩子到了延师年龄被送至学堂,先生戒尺在手,“体罚”学生那是常事儿,绝少有因此将老师送进“衙门”,更鲜见当下屡见报端的学生或家长因孩子在校受了责罚而辱师甚至杀师的现象发生。
看《大宅门》,白景琦遇到季先生这样文武双全“有本事”的老师是他的造化;季先生碰上“二奶奶”如此深明大义的家长也是他的福气。现代家庭,几家守着一根“独苗”,老辈人百般呵护、溺爱,“二奶奶”这样明智的家长恐不多见。学校里像季先生这样敢于冒当今天下之大不韪,对“白景琦们”施以重手的老师也已快成历史。
不久前看过一则报道,某校教师因班上某生不写作业,一怒之下,效“季先生教学法”对该生施以惩戒,虽未棍棒加身,但于上课时间将其拉到办公室补写当天作业两遍。孩子放学诉诸家长,一众听闻,齐聚学校讨要说法,控告老师和学校“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几经调解,鉴于该教师违反师德在先、变相体罚学生事实确凿,除要求该教师当面向学生和家长承认错误外,依法依纪对其处以“扣发当月绩效工资、本学期师德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取消当年所有评先树优资格”才得以平息。据后续报道,该校以此为戒,在全校上下大力推行“学生关爱工程”,有效杜绝了类似事件发生。
然而,事情往往过犹不及。家长一味迁就娇纵孩子,自古至今都有不少自食恶果的例子;老师怕担“风险”,坚持循循教诲之操守,惯常“一副商量口吻”对待犯错的学生及其行为,能否达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预期成效也值得怀疑。现代散文大家梁实秋在《孩子》篇中讲了一个故事:母亲带孩子逛商场,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千呼万唤、威逼利诱再也不肯下来。万般无奈之下,请来商场特聘的儿童心理学专家解围。专家附耳低声对孩子说了一句话,那孩子便触电一般,滚鞍下马,仓皇遁去。事后有人问专家对孩子说的什么,答案是“你若不下马,我打碎你的脑壳!”
其实,“棍棒教育”于古于今,都没有一味鼓励父母和教师体罚孩子,揪住孩子一点儿过错不依不饶,甚至痛下狠手,无异于变态行为。只是对于不晓世事、经常犯“错”的孩子来说,父母和老师发现对其实行适度惩戒(包括体罚),有时比“苦口婆心”来得管用。
小时候,父母对我兄妹四人都是“散养”,给予很充分的个性发展自由,很少制定出台什么严格规矩。但有一点,如果我们犯了他们的“禁忌”,棍棒相加不至于,小脑袋遭“暴栗”、屁股挨巴掌却是有的。志学之年,年少气盛不服管教,被老师烟袋锅敲脑壳、撵到教室外罚站、罚背课文的事还有那么几回,但当时打心底里自觉“该打认罚”,所以从未对家长和老师产生怨恨。长大后,父母养育之恩自不必说,对那些上学时体罚过自己的老师,师恩较之其他反而更深一分。如今作为人父,也从不无度纵容晚辈过失,虽不至于像父辈那样动辄举掌,但每每对其严加训导,有时参照现代素质教育理念施以必要的惩戒手段,望其知错,发现大多时候还能收到当年父辈教吾之效。
惩戒手段在当今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正在不断缺失?我不敢妄下断言!但我欣赏“二奶奶”的待师和家教之道,肯定“季先生”及其教育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然而世殊事易,“老皇历”不能简单再翻,教子之法自当与时俱进。民主社会,随便打人犯法,不管是父母打逆子还是严师惩顽徒,无一例外。育人是一门学问,惩戒更是一种艺术,所谓“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显然需要当今家长和老师们揣摩“意会”。“望子成龙”非得拿起棍棒吗?家长的示范榜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为师者在条条“红线”和“硬杠杠”面前,依法施教是基本前提,满怀爱心,多些耐心和责任,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注意沟通家校关系,形成教育共识和育人合力,其中有很多文章可做。
(作者系昌乐县教育局郑鑫,文章来源:《潍坊教育》总第38期)
-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作品部分转载于互联网,旨在为网民提供阅读参考,若《教育随笔︱惩戒的功用与艺术》一文涉及版权问题,或原作者不同意本站转载您的作品,请通过页面底部邮箱告知我们;因为本站编辑人手有限,而部分文章作品原出处也无从考究,所以若没注明本文出处或转载到本站请您谅解,感谢您的包容与支持!